分享此文:

之前在西雅圖的貝那羅亞音樂廳 (Benaroya Hall) 聽到基里爾.格斯坦(Kirill Gerstein)的音樂會,那是第一次接觸到這名字。現場雖沒有特別的驚艷或感動,但頗喜歡他的彈奏,覺得很有意思,許多巧思與智慧,邊聽的同時覺得他一定彈過很多爵士,許多觸鍵跟樂思好像爵士鋼琴家的某些聲音,果然上網搜尋他唸過爵士,也曾彈很多爵士,觸鍵與風格是騙不了人的。

(想到之前在上海聽布赫賓德的全套貝多芬奏鳴曲,說真的並沒有特別喜歡他的貝多芬,但當時覺得他如果彈布拉姆斯應該非常棒,果然回家聽他的布拉姆斯協奏曲,覺得棒呆!註:2000年與指揮家哈農庫特錄製的版本,非2016與祖賓梅塔的版本。)

該場在西雅圖的音樂會後現場,朋友買了Gerstein 錄製的這張穆索斯基與舒曼的CD,聽了卻是大驚艷。當朋友挑選那張時,我心裡默默沒水準的覺得「為何要挑一張如此無聊的曲目」,因為不管以前聽過多少次展覽會之畫,真心只有覺得無聊,音樂會上若有「展覽會之畫」這曲目,不是不去就是去了睡著,舒曼狂歡節也沒好到哪去。似乎從小對於套曲的曲目,總是無感。

許多時候真的只是沒聽到真的彈的好、有趣、對自己胃口的版本。

在聽了這張 CD 後整個大驚喜,無比喜歡,從此喜歡上這兩首曲子。如同從來就覺得千層蛋糕是無聊的品項,怎麼吃怎麼無法體會它好吃在哪,總層層偏乾硬又分離,直到吃了Lady M、台北仁愛圓環好米亞的原味千層,才驚豔「原來千層蛋糕長這樣!(我也很希望是業配文,可惜不是)」

當然,同一個音樂家還是會分別有曲目風格的強項與特色,好的音樂家可以將各個曲目演奏到一個水準以上,但不同曲目還是會有「普通、一般」、「不錯」、「驚豔」的差別。例如,若到了Lady M,不是吃原味而是其他品項,可能會覺得「還不錯,但也沒那麼了不起吧」,便是Gerstein 那張展覽會之畫、狂歡節的CD與當天演出曲目間的差異。

有些人則對有些曲目就是無感,即便再好的版本。例如,發現有些管弦樂人不太能接受史克里亞賓的音樂,覺得要嘛過於深沉迷惘要嘛過於裝神祕,再好的版本也一樣,覺得人生有需要那麼沉重、不能簡單一點嗎?殊不知那種自虐型的音樂卻是許多鋼琴人的愛、我們的心頭肉。例如我之於舒芙蕾,從來無感,即便去到名店同桌的友人不是睜大眼驚呼的無法自己,就是感動到瞬間已默默在一旁淚流滿面找衛生紙,只有我很淡定端著友人們眼裡的珍寶左看右想「不就是充滿蛋味鬆鬆軟軟的?」到底是她們被鬼魂附身所以演的誇張,還是我的靈魂被抽離感官賣給了撒旦?(顯示為江湖傳說的「鋼琴老師很難取悅」非謠傳)

曾經初訪一個店家,餐後甜點考慮著提拉米蘇或其他,請店員推薦餐點特色,她說「我建議妳點XX,因為提拉米蘇在外面很難吃到不好吃的,好吃的很多。」此話一出我震驚到聽不見她剛剛推薦的XX是什麼,強隱著「天哪,妳知道天底下做的好吃的提拉米蘇有多難找,外面十家有九家不合格嗎」的三條線,就像是聽到「妳就彈蕭邦協奏曲呀,反正不是很難,怎麼彈怎麼好聽,這種曲子很少人能夠彈的難聽吧?」如此瞬間,我們需要多強的自制力才能抑制自己【立馬摀住她嘴喊「噓!!」並左顧右盼有沒有被旁人聽見】的衝動。

音樂很有趣的其中一點便是風格的差異。風格這種東西,以人為本,透過生活的各個層面-咖啡店、設計、藝術、酒等,我們都可以看到美好,看見獨特。想構築風格,就需要一定的主見,然而,主見則須建立在一定水平的基礎上。(編按:要彈的好到一個程度以上再來講風格,不是亂彈一通然後說自己是藝術家;「美是很主觀的」這句話亦建立在一定基礎之上。)

----

看到這張CD封面時我笑了,研習學員若看到此文應該懂我在說什麼,因為這張 CD 封面便是我在鋼琴教師研習課裡跟學員們強調的小指120度:伸直穩定的小指、側邊肌肉,與一體成形的120度,只能說,大家趕快學起來,真的很好用。剛好這張照片超標準。 ?

Kirill Gerstein是俄國人,14歲前往美國念Boston’s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爵士鋼琴,後來到紐約念曼哈頓音樂院(剛好是學長!),20歲前便在曼哈頓音樂院完成了學士與碩士學位。後來還繼續到馬德里追隨鋼琴家Dmitri Bashkirov,以及到布達佩斯跟鋼琴家Ferenc Rados學。2017曾來過台灣,跟台北市立交響樂團(TSO)與瓦格演出協奏曲。

BTW, Bashkirov這個大師班影片實在太可愛了太讓人印象深刻了(雖然這麼說有些失禮 X’D),拜託各位學生算好拍子聽懂拍子不然老師很容易激動啊~

https://youtu.be/Tfu1VHbmXmU

*以前的大師總充滿一種頑固感,真的是蠻可愛的

*鋼琴家 Kirill Gerstein 官網: http://www.kirillgerstein.com/

分享此文: